2006年det365手机版开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全国首批开办该专业的地方高校,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面向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服务湖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地方高校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多元化的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意识,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智能系统的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能从事智能系统相关的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领域工作创新型、复合型和工程化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16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一化两型九融合”的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湖北省首支机器人足球队,荣获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冠军12次,首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张彦铎教授主编的教材《人工智能》(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荣获国家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
近年来,在员工培养体系中,全校工、理、管、经、文、法、艺术、教育等八大学科的基础公共课程教学中,创新性地融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员工的数字化思维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能力,坚持教学相长,相辅相成。已为学校其他多个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导论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课程,课程内容设置、大纲设计也得到相关专业的一致认可。专业拥有省级科研团队1个,近五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10余项,共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400余篇,各类专利、软件著作权200余项。专业依托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光学信息与模式识别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智能系统仿真实验中心、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校企协作中心等,为员工提供最新、最权威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一站式的能力提升服务,在人才培养试点改革的路上行稳致远,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突出成效。2021年,2019级det365在线平台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2篇论文分别被多媒体领域国际顶级会议AC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顶级会议IEEE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orkshop录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专业(即“双万”计划,首批立项建设);本专业张彦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面向智慧城市的多源数据感知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奖项被业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本专业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特色、以机器人足球为平台进行培养。由本专业员工为主组成的机器人足球队在国际机器人足球FIRA比赛中获得14次冠军,亚军14项、季军13项。近三年来员工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4项,毕业生就业率约96%、考研率约35%均处于学校的前列。形成了员工综合素质全、动手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人才培养特色。
近三年,我司教师通过课外科研训练等方式指导员工,为员工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鼓励员工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等赛事,包括FIRA国际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全国机器人锦标赛、“华为杯”中国老员工智能设计竞赛、全国老员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老员工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总决赛、全国老员工计算机技能应用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等,共计百余人次本科生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2020年FIRA机器人世界杯(线上),我司团队在HUROCUPCOVID-19远程操作项目中获得第二名。2019年RoboMaster(机甲大师)机器人校际联盟(含邀请)赛上,机器人代表队(Nautilus战队)取得了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目前本专业已10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员工遍布智能相关的各个龙头企业和领域,如“百度”“阿里”“腾讯”等,从事着软件开发,算法设计,游戏开发,嵌入式系统等工作。另一方面,本专业的考研率最高达约35%,考取的院校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名校,以及美国BostonUniversity、德国Saarland University大学、日本山口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由于在本专业学习的智能相关课程以及为在机器人足球比赛获奖而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为员工再研究生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知识基础,所以在硕士申请过程中,本专业的员工非常受欢迎。
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的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和华为、百度、中科汇联等知名企业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目前已经与华为技术有限共公司共建“华为-det365手机版ICT学院”,完成了多轮教师培训工作。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京科凌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det365手机版-百度云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验室设计容纳60人开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课程教学和实训。与北京中科汇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初步构建起覆盖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场景应用层四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与北京易思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设自主可控云计算联合研发中心,在无缝对接国产芯片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国产软硬件产品一体化深度适配和多重适配问题,为网络及信息安全提供放心和质量过硬的上云软硬件,全力营造健康安全的云计算生态圈。
在本专业员工培养过程中,始终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情感处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让员工具备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帮助员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更强的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目前已经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智能专业的员工来说,员工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更应该看到在面对人工智能时,哪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情感处理能力、深度交流能力、感知能力、创造力、创新和洞察力、领导力、组织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这更多的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品质。这五种能力也是本专业重点培养的方向。
人工智能专业一直秉承“坚持理论研究与领域应用并重,坚持工程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团队建设与发展思路,在国家大型工程、区域产业发展、软件人才输送等方面,力求为湖北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以科研教学互相促进的思想,本专业教师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于社会的成果。
针对现阶段施工现场智能化程度低、安全员过度依赖和安全监督能力差的状况,研究实际场景中的小样本元学习方法,实现目标检测、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人脸关键点检测、行人属性识别和目标跟踪等技术,形成了边端云一体化的多源信息联合分析服务体系。
在湖北武汉疫情突发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更加关注人民生命健康,也将科研工作主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学科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承担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任务,为湖北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贡献力量。在疫情突发时,本专业在张彦铎教授的指导下,协同多名研究生与本科生,攻难克坚,远程协作,开展面向复杂场景的高精度口罩人脸检测技术研究,为疫情防控贡献科技力量。经过多次算法迭代,现在的口罩人脸识别技术精度能达到99%以上,并构建成套系统,做到对未口罩人员及时报警,实时上报,为疫情常态化管理提供便捷工具。本系统已成功适应校园入口、工地入口、火车站等密集人员场景,并应用于多家企事业单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湖北省疫情防控、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结合图像技术实现目标对象的类型、缺陷处理、分析,目前已经为国家电网、海军工程大学、及北京苍穹数码公司开发出相应的软件和产品,并积极进行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承担社会公共服务。与国家电网电科院武汉南瑞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变电站套管异常检测与报警运维平台,建立变电设备红外图像特征库,实现220kV变压器红外图像中三相套管目标识别,220kV变压器三相套管温度提取和温差分析,实现设备运行异常判断,实现热异常的自动告警推送,从而达到提高电力设备状态监测效率的目的。与国家电网电科院武汉南瑞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室外变电站仪表自动巡检系统。以变电站中各类指针式仪表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仪表的检测、仪表图像的自主采集和仪表的自动读数算法,实现一种应用性强的巡检机器人智能读表方法,最终达到变电站无人巡检的目标。改变目前读数过程中仍需要人工参与,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学科与北京苍穹数码有限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苍穹数码、det365手机版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工作基础,实现芯片孔隙率的检测和BGA芯片缺陷的目标识别,从而达到提高射线数字成像系统的工作效率的目的。目前系统运转良好,得到政府部门和用户的好评。
还与中核武汉核动力研究所合作开发的真空摄像管控制系统,实现了真空摄像机模拟试验系统,用于核电站或其他视频监控的管理、控制、监控、数据采集、处理与显示,为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与深圳鹰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智能点胶机、固晶机、摄像机模组贴装机已上市,现市场占有率排全国第三。
这些科研成果也为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新的教学素材和工程实践课题与方向。本专业教师通过课外科研的训练,指导本专业员工,近3年共计64次获得多种创新、创业比赛的奖励,包括FIRA国际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全国机器人锦标赛、“华为杯”中国老员工智能设计竞赛、全国老员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老员工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总决赛、全国老员工计算机技能应用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等。
附件:
1.员工培养质量
2016-2020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年平均员工人数稳定在50人左右,五年平均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达到95.17%。
2016-2020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升学率位于学校前列,五年平均升学率达到33.01%。
2016-2020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员工对学校实践教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位于学校前列。
2016-2019届学院毕业生对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满意度呈现逐年上升。
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的教学满意度,以及对教学具体改进内容的满意度均位于学院前列。
2016-2019届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位于学校前列。
2016-2019届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位于学校前列。
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为99.7%,其中,“非常满意”占比42.35%,“满意”占比47.45%,“比较满意”占比9.9%,位于学校前列。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月收入:
优秀毕业生
序号 |
姓名 |
毕业时间 |
成果 |
工作单位 |
1 |
陈翔 |
2014 |
北京大学硕士 |
百度 |
2 |
武建芳 |
2016 |
在校期间多次在机器人足球国际竞赛中获奖,开发“手写字符”识别软件 |
腾讯 |
3 |
匡迪 |
2014 |
同年参军入伍,2015年参加抗战胜利日大阅兵,2016年9月退伍,同年考上中山大学研究生 |
华为 |
4 |
刘颖荻 |
2016 |
赴美读研究生 |
谷歌公司(Google Inc.) |
5 |
徐佳 |
2012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先后在搜狐,百度工作 |
百度 |
6 |
孙岳龙 |
2011 |
硕士毕业,先后在百度、vivo工作 |
腾讯 |
7 |
杨帅 |
2011 |
毕业后在大华,网易,阿里巴巴工作 |
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8 |
高盼 |
2012 |
毕业后在田纳西州立大学深造 |
微软公司 |
9 |
赵博 |
2012 |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目前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 |
10 |
宛罗马 |
2012 |
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遥感方向 |
- |
11 |
汤云波 |
2016 |
目前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信息学、数据科学与工程 |
- |
12 |
周亚顺 |
2012 |
- |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13 |
袁本辉 |
2019 |
- |
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
14 |
胡奥勇 |
2013 |
- |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15 |
王铎 |
2011 |
2011年获得思科CCIE认证,目前从事中国银联全国银行系统网络研发及维护工作 |
中国银联总部信息中心 |
16 |
孔样红 |
2014 |
负责大数据产品的开发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
17 |
罗肖 |
2013 |
先后在上海德邦物流、美团点评工作 |
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18 |
王金枝 |
2013 |
先后在上海德邦物流、飞牛网、美团点评工作 |
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 |
19 |
阮松 |
2013 |
负责金山文档、WPS产品线研发及私有化适配工作 |
武汉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 |
20 |
尹杰灵 |
2013 |
- |
腾讯公司 |
21 |
李梦 |
2013 |
- |
国家知识产权中心 |
22 |
刘姣 |
2013 |
- |
十堰市发改委 |
23 |
施臻 |
2017 |
- |
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24 |
蔡文 |
2016 |
- |
去哪儿网 |
25 |
陈李昊 |
2017 |
北京大学硕士 |
|
26 |
瞿佩瑶 |
2017 |
中科院计算机所硕士 |
|
27 |
胡远文 |
2017 |
复旦大学硕士 |
|
28 |
曾月 |
2017 |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 |
|
29 |
冯景南 |
2017 |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 |
|
30 |
鄢然 |
2017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
|
31 |
颜峰 |
2018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
|
32 |
万伟 |
2018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
- |
33 |
尚晨琦 |
2018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
- |
34 |
徐欢 |
2019 |
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
- |
35 |
卢芝润 |
2019 |
目前就读于浙江大学 |
- |
36 |
张洲 |
2019 |
目前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37 |
曹程 |
2019 |
目前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
- |
2. 员工竞赛成果
近几年员工竞赛获得国际级和国家级竞赛奖励50项,省部级竞赛奖励54项,其他级别竞赛奖励24项。国际级和国家级竞赛清单: